青蓝

用漫长的时光,讲一个故事。

《黑天鹅》:不疯魔,不成活

一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会受到外部群体的影响,包括亲人、朋友、偶像、恋人,甚至是陌生人,来自他人的评价、要求和控制,都有可能左右到任何人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位。但这些并非决定因素,因此而展示出来的也未必是完全的自己,人是多面的,暴露出来的一面可能只是为了遵循社会要求,或者出于保护目的,又或者基于其他原因。一旦有了合适的条件与契机,潜在的被压抑的其他自我身份认同就会得以释放。

看完《黑天鹅》,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Nina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了程蝶衣,虽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这两个人在艺术道路上面临自我认同危机并最终完成了自我意识转变的境遇却何其相似。

整部影片着眼于两处转变的实现,明线上Nina突破了黑天鹅的角色,完成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转变,暗线则是Nina在心理上实现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自我意识转变,姑且称之为「白天鹅意识」和「黑天鹅意识」。这两者互为映射,互相作用。

在许多艺术表现中,白天鹅常常象征着美好、纯洁、温柔,因此也会被用来指代少女。Nina被评价为饰演白天鹅的「不二人选」因为她「美丽、懦弱、娇柔」,这正是Nina白天鹅意识的一次直接外现,与白天鹅的抽象意义相吻合。

除此,影片中还通过其它一些细节或情节来暗示Nina的自我认知仍是一种白天鹅意识,比如粉色的房间,到处摆放的布娃娃,睡觉时的八音盒,和母亲口中的sweet girl。

Sweet girl是Nina母亲将她置于可控范围内的一个魔咒,当她听话乖顺的时候,母亲就会这样叫她,在母亲强势的潜移默化下,Nina接受了这个评判杠杆,所以她不反抗母亲管制,也不外出浪荡,一旦有惹母亲不高兴的趋势就会妥协。这种自我身份认同不仅表现在她对待母亲上,面对长辈、上级以及自己爱的人,她也会不由自主地回归到白天鹅意识(比如训练被Tomas肯定和被Tomas训哭的情节)。某种程度上这也是Nina自我保护的方式。

意味深长的是,成为芭蕾舞剧主角曾经是她母亲的梦想,那么,芭蕾舞到底是Nina的梦想,还是母亲灌输给她的梦想,这是不得而知的。母亲遭受过的事业感情双重创伤使之既对Nina高压强势却又对她过度保护。高压强势让Nina在芭蕾表演中总是企图控制得完美,过度保护则让28岁的Nina一直没能完成转变。

但是黑天鹅恰好相反。黑天鹅因其颜色常常被视作白天鹅的反面,象征了邪恶、魅惑、欲望。如果说白天鹅是好女孩,那么黑天鹅就是坏女人。因此,黑天鹅必然是性感、诱惑、主动的,才能够成功引诱原本钟情于白天鹅的王子。但Nina做不到,女孩的自我身份认同禁锢了她,并且这种天长日久所形成的自我身份认同使她在面对可能的转变时产生了焦虑。这种焦虑不能单纯地以为是好的或者坏的,因为Nina对成为领舞有极深的执念,在外在角色转变(白天鹅到黑天鹅)的逼迫下,内在自我意识转变(白天鹅意识到黑天鹅意识)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转变,两种意识难以相容,一直由白天鹅意识主导的Nina接受不了,因此也就导致她出现精神分裂。

Nina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以为自己杀死了Lily,实际上,那块所谓杀死Lily的玻璃碎片真正刺进的是Nina的腹部,只不过这一刺,推进了Nina自我意识的转变,在潜意识里,这其实也是黑天鹅意识和白天鹅意识在争夺自我身份认同,而这一刻,黑天鹅意识已经完全将白天鹅意识压制住了。所以,Nina完全让自己化身为舍我其谁的黑天鹅,直到Lily的再次出现,打破了她的幻象,也彻底完成了她的自我意识转变,两种意识终于达成了和解。

Nina在黑天鹅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不时感到自己出现黑天鹅的特征,譬如黑羽毛、天鹅腿、连趾蹼等,这些既是Nina精神分裂呈现的幻象,也是对她内在意识觉醒的隐喻。还有一个细节,是每受到黑天鹅意识影响之时,Nina的眼白就会变成红色,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心外化的表现。而Nina面对这些幻象,从最初所表现出的惊疑抗拒,到最终的傲然,也暗示了她潜意识里对待黑天鹅意识的态度变化。

黑天鹅这一角色导致Nina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并促使她自我意识的转变。当这种意识转变启动了以后,黑天鹅意识也开始会主动影响Nina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受外界推动(比如想完美诠释黑天鹅),但却又受制于白天鹅意识,导致需要靠精神分裂来达成这些行为(比如因试图摆脱母亲控制而答应Lily邀约的情节)。

当Nina完美地完成了《天鹅湖》最后一跃之后,她说,我感觉到了完美,我完美了。Nina还是那个Nina,只是成长了,如同荆棘鸟般,用生命来换取一场完美的艺术。「不疯魔,不成活」,Nina凭着魔怔的执念让自己变成了黑天鹅,又凭着生的绝望让自己变成了白天鹅,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了吧。

热度(27)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青蓝 | Powered by LOFTER